有了记笔记的习惯后,就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笔记本已经记了满满一本,里面虽然大多都是项目例会、学术例会和毕业设计,也有一些读书笔记,策划方案和管理安排。翻开每一页,都能大致回想起自己当时记下这些的思路和前后发生的场景。印象笔记里也新增了许多系统分支和条目。这些是所有总结的支撑,有记录可以追溯,把想法提炼出来,打个节点,然后继续前行。

自我认知与交互

       自然不能停止使用自我剖析这种令人痛苦又酸爽的总结方式。思维和认知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并且时间也能丰富和改变同一个人的思维和认知,所以 有很多之前能够认同的观点突然又想不通了 是有理由的。就像《银河帝国》中的丹尼尔发现了机器人三大法则之外的第零法则(维持人类整体的发展凌驾于保护个人之上)一样,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自己对于 某件事物的处理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的影响和整个人生经历中影响 的权衡问题有了新的认知。这是一个很鸡汤的问题,但是也是一种摆脱困惑丰富经历的有效途径。体验式的经历方式让自己接触到了很多新的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又不深陷其中,付出的大概是时间和解决问题的耐心。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认清事实,不为自己找理由,应该是有利于自己能力的拓展的。因为平台能提供的支撑是有限的,在小小的圈子里待久了,真的会变得目光短浅,固执呆板。视野开阔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并且保持活力。时常提醒自己视野的局限性,对于处理方式的取舍还是挺有帮助。
March2017

其实,就群体角度来看,2017年算是魔幻的一年了(人快到中年关注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环境既考验职业化能力又考验个人的道德品质,然而这两者都是经不起考验的,群体意识中的失望和担忧很容易就消散了,有意识个体的记忆却不易消除。能够平安成长为一名有意识的个体是挺困难的一件事啊,对自己还是要好一点。

技术与项目

       比起之前,总算有一个可以丢出去挡在脆弱的技术栈前面的东西了。写前端代码并非自己最开始的意愿,由于 需要什么学什么 还是解决 实现某个功能这类问题 的最佳途径,才有了接触这个之前从未了解领域的机会。有了实现功能的需要,然后去学一项技术应该算是比较快速的方法了,但学习一项技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这里,只知道怎么去实现某个功能,而忽视了功能实现的原理。我是相信 大多数前端都是在用三个月学会的东西写之后三年的代码 这句话的,基础知识大概是掌握一门技术的支撑力量,理解和应用新的轮子是维持技术活力的必要手段。
Front-end Location
可惜的是,就算是前端,也很难在自己身上找到一项 基础稳固踏实的技术,更不要提造轮子了。摸着门径,还未踏入 的状态,真心让人痛苦。除了前端,感觉其他方面都在啃本科四年累积的老本,即使有了输入,缺乏足够的练习,还不如未曾了解过。其实想要达到的高度一直都算是很低的,实现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
Full-stack
只是技术更新太快,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多,仅维持现状其实就比较困难了。
       项目是一个系统级的东西,功能模块化是拆分项目的一种方式,但总是有一根主线串连起一个项目,需求的变化大概只是修剪和催生项目的枝叶,把握主线对于项目的理解和功能的扩展总是有帮助的。寻求理论支撑是提升项目品质的最有效途径,毕竟这个是加固主线,扎得越深,枝叶才有可能越有光泽。华而不实是深刻的教训,这个坑太容易掉进去了。

算法与情感

       一年来,接触和理解了一些优化算法,也知晓了身边几段很平常的情感故事。这些算法的目标基本都是找到相对最优解,这几段情感的目标大概也是触碰到适合自己的灵魂(伴侣)。个人感觉,最终在一起的两个人的情感经历 可能和优化算法的流程是一致的,总是有初始化过程,有适合度函数,有迭代寻优,考虑现实一点儿甚至还有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只经过初始化,评估得到的适合度一般是不能满足终止迭代条件的。都是成年人,适合度函数还随着时间和认知发生着变化,结束一次迭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选择适合度评估高的更优解也无可厚非,至少仿真的时候是这样。
LittleLang
和大多单身狗一样,当前所处的状态应该是 初始化的随机和适合度函数的设定 没有匹配,连循环都没进入,更别提选优了。虽说两者结合会有些牵强,用这个来解释相亲却最合适不过了。

管理与支配

       对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管理大概是能力出众者的必备技能。虽说认真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很辛苦了,但总是会出现打乱正常安排的琐事。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训练处理琐事的模型变得十分重要,最短的时间把握问题的重点能让人少走弯路。与自我认知对应着的是,权衡自己的能力和待解决问题的可体验度,及时沟通选择接收或者拒绝,对于重复性的工作 制定管理的模板,尽快解决问题以回到日程安排的主线,这个应该是解决琐碎问题的有效途径了。可以支配是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能够随时投入状态的能力也是管理者需要锻炼的,熬夜不可取但又避免不了,还是效率最重要啊。

报告与会议

       这一年,听了不少报告,也开了不少会。其中大多是因为必须要走的流程,也有一些是自己主动去接触了解的。最初的笔记只是记录讲述人讲了什么,慢慢地变成了记录报告中有兴趣的点子和当时的理解以及联系产生的想法,后来开始关注演讲者的逻辑和报告整体的布局和流程。真正大佬们的报告都是有含金量的,用朴素易理解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在展现报告完整的布局后,适当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也并非人人都能驾驭住;稳住整体的氛围更需要素材的积累,真心不容易啊。关注的点多了,就不会觉得时间过得慢,确实少了很多痛苦。

有理也有据

       提出论点但不有效论证就是在耍流氓。论据大概是长胖了,看得远了,从旁观者走近到参与者中间了,还是能心存善意,有自己的观点和想说的废话,有自己想看的书和想要掌握的空间。2018没什么规划,都有自己的战斗要走,只求能静心多看点儿书。虽说还是独行,愿也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