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我参加了在武汉光谷举办的 HuaWei Developer Day 线下沙龙,拖延了几天还是来总结一下在现场了解到的一些东西吧。

参加背景

半个月前收到了CSDN的邮件推送,说是 Huawei 开发者联盟在武汉举办一场线下的沙龙,当时没有多想就注册报了个名,过了两天收到了实名上传照片用于现场刷脸签到的提醒,犹豫了一下还是传了张照片,其实并没有确定自己是否能去,虽然也对要好的朋友说了也注册一个约有时间一起去的。最近这一周时间主要在项目联调,弄得自己也很焦虑,本来前一天已经放弃要过去了,朋友也有事情不能过去,第二天上午又心心念想要了解一下快应用的发展前景,于是忙里偷闲,中午把项目交给学弟就偷偷坐着地铁来了一趟,总体来说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也算如愿以偿了。

主要内容

这种线下沙龙的活动我不是第一次参加,今天的规模也算挺大的,全场座位基本都坐满了后面还站了一些人,虽然很多人是冲着抽奖来的(T_T)。内容方面理论与技术都有,涉及的领域有几个我都比较感兴趣,整个过程中我用 Evernote 做了速记,整理的东西主要是参照笔记以及 CSDN上的活动详情 来讲,主要是描述一下自己的理解,整理一遍自己的思路。

主题分类

这次的主题名为”开放生态,定义未来”,像这种活动主题肯定不会随便取,在听完整个活动之后,我觉得这里的“开放生态”应该是指 HiAI 和快应用以及快服务开发环境的生态,而“定义未来”更多的是指的可以用这些技术去做哪些产品,产品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其实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以下三个部分推进的:

从三个领域来看,我现在有些怀疑这个“开放生态”可能并不是太通用了,因为这个开放其实大多是基于华为的设备或系统的,对开发者来说,更像是又多了一项需要兼容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是可以带来利益(用户/流量)的。不过多给出了一种选择,确实也能算是开放,并且活动也明确指出了是依托终端渠道优势。

人工智能及其在终端的应用

这一部分,其实更主要的讲的是 华为 HiAI 引擎 的架构以及能够用在什么场景。

HiAIPlatform

HiAI 整体的架构不算复杂,感觉所有的架构都是这几个:云服务平台级的、设备级的,以及芯片级。不过麒麟 980 上面跑 Tensorflow 或者 Android NN 我猜性能真的存疑,离线的效果应该也只是计算一部分还是需要云端进行辅助,这里在终端的应用指的是利用训练好的模型来应用,支持147个算子可以并发运行其实我没看懂。在 HiAI 的应用中,确实有几个比较惊艳:实时人体分割留色看起来确实很酷炫,SketchAR 辅助作画其实有些鸡肋,就 前段时间 Google 的微信小程序来看,这个应用应该还是数据集的问题。与 Prisma 的合作应该不仅仅是 HiAI 的功劳,重点还是算法,HiAI 引擎更多的只是提供了一个运行环境,即满足功耗,内存,存储以及复杂计算需求的运行环境。

HiAI端侧的应用场景

HiAI 同类型的竞品可能包括:Google AI(毕竟Android系统)、Cortex Logic AI Engine、Xilinx AI Engines 这些厂商都是有芯片级和系统级的产品的。其实HiAI 算是一个后来者,不过还是那句话,华为有设备(移动终端)、用户基数是另一个优势,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平台,如果加上一批好的产品,HiAI确实是有前景的。

中间有一场演讲是请 HUST 的 白翔 教授来讲了一场文字识别相关的小汇报。文字识别的前提是文字检测,白教授团队使用的是 CRNN方法,具体的细节可能要看论文才能复述清楚,自己也没深入学习过相关的技术。不过看到他提到将倾斜的文字先转换成平行的文字,再对其进行识别,而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学习变形参数。现场提问时,有很多听起来很离谱的问题,学习机器学习的人其实并不会觉得机器学习的方法有多神奇,而看热闹的人会一直保持好奇,其实呀,有这个时间自己完全可以学习一些基础,有了基础再来理解机器学习相关的应用应该就很容易了,虽然我自己也很菜。

AR 与 3D技术及其应用

活动开场之前,大屏幕上一直滚动着 Huawei最近的产品以及去年的 HuaWei Developer Day 2018 的各个城市的场景,其中有一段就展示了一个 AR 的 App,看起来特别中二。主要是动漫人物模型站立在实际场景中和玩家进行互动(没有看出是否有交互),如果只是这样,那 AR 这么用真的有些鸡肋了。

后续的活动中,有一节是做 AR 试衣产品的厂商技术负责人上台展示他们的产品,因为实验室有同学做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研究,能够听懂一部分。其中实时精准的构建3D人体模型 是通过RGB照片构建的,就我的了解应该没有用点云数据构建更精确,但响应时间应该更短;尺寸精度为2cm以内这个误差还是有些大。虚拟衣物3D缝合与模型的渲染有关,就技术难度而言自己了解的不多。高精度布料仿真与动态碰撞,这个难点在于人体实时动态碰撞检测,对于仿真引擎的要求应该比较高。AR试衣的技术路线如下:

AR虚拟试衣

现场摆了一台虚拟试衣的一体机,因为人比较多就没有去体验,看他们玩儿的很开心的样子。在提问环节,我发了一条弹幕“刚刚分享的AR试衣是2B的应用,有没有可能反过来做一款面向用户的软件,用户模型的参数是不变的而是对服饰建模来匹配用户的喜好“,如果做成个人APP与类似 天猫,京东这种电商平台合作,应该也是可行的吧。我能想到的,别人肯定也能想到,说不定某些大厂现在就在做这个,然后突然某一天可以给用户提供这项功能,到时候我肯定会想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这大概就是分析产品的魅力吧。

这个AR的应用我是比较满意的,从中能够看到了从科研转变成商用的影子,一直在想做这些研究的科研工作算不算真真的科研,科研的目的又是什么。现在能想到的可能只是 为人类作出贡献啊,完善现有的技术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就存在研究的意义,内部的核心理论和技术自然是算得上科研的。
在讲到AR的作用时,演讲者用“VR跨越时空,AR超越现实”来描述,AR现阶段确实处于跨越裂谷的时期,个人觉得如果AR在交互上做得更完美,应该还是能引领一波潮流的。

快应用与快服务及其开发应用

快应用生态平台成员包括:vivo、华为、OPPO、金立、魅族、中兴、努比亚、联想、小米。这些企业都做手机销售,自家手机运行的系统都是基于 Android 系统改的。这次与快应用相关的演讲没有太多让人惊喜的地方,很大原因是我最开始了解的不够,抱有太大的期望。
这次快应用主要是讲能给产品带来什么,快应用与系统结合后有哪些地方能够带来流量,美其名曰方便用户使用,PPT中给出的快应用优势有:功能完备、原生应用体验、易于留存、即点即用、互联互通、低成本推广。
但”全场景深度集成”怎么想都有些不对劲,因为从用户的角度,可能买了一部贴满广告的机器,深度集成的另一个要求是快应用里的大多应用要都是好的应用,因为垃圾应用一多,互相竞争入口资源,就会变得很尴尬。这些厂商之所以共同制定快应用生态平台原本就是想分一杯流量,作为开发者自然没得选,而产品经理最好还是抱着尊重用户的心态来设计产品,有了这么多入口:

Input of Quick DeepIn

如果某一厂商把入口污染了,快应用上面的产品肯定会受影响。快应用短时间内应该只能作为辅助引流入口,毕竟App和小程序还有Web端已经有了很多选择。
就技术层面上,快应用自己也承认是使用 类 Vue.js 的模式,和微信小程序的区别不大,还是以 Web 前端技术为基础,开发周期和成本应该不高。

快应用关键优化路径

快应用能力开放整体视图

华为快游戏的版本更新看起来像是那么回事,能够用设备级的图形加速可以缓解很大一部分Web图形渲染的压力,流畅程度相对H5游戏肯定有很大提升,游戏也可以做的更复杂,不过要吸引开发者去做高质量的游戏应该是快游戏发展起来的最大瓶颈吧。

快服务智慧平台主打的是让用户以最自然的方式体验到服务。快服务(Ability): 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原子化服务,和用户的意图进行关联
本质上还是如何让用户获取到精准推荐的结果,从下图的接入方案就能看出:
Fulfillment

后面又有一场主题是如何使用快服务获取用户流量,这一场提到了很多有趣的产品的知识,比如 用户拉活负一屏转化留存 等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每一次用户拉活后一段时间就是 App卸载量提升的时候。现阶段的问题是:信息过载、通知到达率低、转化率低以及PUSH难度大。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应该就是“大数据杀熟”本质的技术。同样是行为特征做到了给用户的精准推荐。
负一屏这个应用我平时用的不多,因为自己使用的设备系统广告太多,根本就没有看的兴趣,但是集成到系统中的一个服务入口还是很好的。

华为负一屏
场景化服务能力对用户来说应该必须的,如果提供的服务能够提升用户的生活效率,这应该就是双赢吧。

小插曲

中午匆匆忙忙从做项目的校区坐地铁赶到会场,刷脸时看到自己在pad摄像头下显得异常圆润的脸还是迟疑了一下。我算是去的比较早的,去的时候会场里不到10人,在等相识的同学过来时(发现都报名了纯属巧合),有华为的工作人员过来和我聊了几句互相加了微信,后面我也没怎么在意就认真看主题演讲一边做笔记。上半场结束前五分钟,我收到了工作人员的微信电话,语气不带拒绝地让我出去接受一个小的采访,我想说两句应该还是可以的,就出去了。

采访是在一个特意准备的小角落里,在我前面的是一个身高接近一米九的小哥哥,也是学生模样,问题也就是常见的对这次活动的感受,那位小哥哥把华为礼貌性地吹捧了一遍弄的我想笑。到我之后,摄影师把摄影机支架调了15cm,当时太尴尬了,提问题的工作人员还补了一句刚刚那位男生太高了,我。。。。

问题倒不是很刁钻,但是我说了很多,中间好几次说着说着就词穷了,还好也不算紧张,比之前好太多,我猜原因和自己负责带项目后,每次组会都说一堆东西,不知不觉就也没觉得有什么可紧张的了。 我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了实验室的研究情况,提到了自己用Unity3D也做过AR的小应用,最后问我对HiAI的看法时,我还是提到了华为销售设备带来的用户基数的隐形优势。全程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还算有些条理。比较遗憾的是最近头发长了一直没去剪,从摄影机里面看上去可能有些油腻~

后面有机会,这种形式的线下沙龙还是可以多去几次,了解新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描述方式,这些总是让自己收获很多,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也有上台讲的机会(当然不仅仅是抽奖抽中了之后:),这不是一个 flag。